101年前的一個夜晚,一個中國人悄悄登上了一艘停泊在芳村大沖口的英國輪船……誰能想到,此舉竟揭開了廣東乃至整個中國機器制造業(yè)的序幕!他就是中國第一臺柴油機的試制者,下面隨小編一起來揭開“他和它”的神秘面紗!
薛廣森(1865-1943年)字湛禧,號公奮,龍江美里坊人。民國時期廣東著名民族工業(yè)家。清末經營繅絲機械維修業(yè),民國初年創(chuàng)辦廣州協同和機器廠,首次試制中國第一臺柴油機,并興辦粵海航運、十多家機器碾米廠、繅絲廠和接辦華南地區(qū)最大型的造紙企業(yè)綿遠紙廠??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因拒絕日偽商會的籠絡,所辦企業(yè)迭遭打擊,終至破產。
順德作為清末民國時期廣東最重要的絲業(yè)生產基地,曾涌現出一大批長袖善舞,獨領風騷的絲業(yè)大亨,但將廣東絲業(yè)迅猛發(fā)展并推向更高一個層次的卻是沒有直接從事這一行業(yè)的龍江人薛廣森。
與眾多順德杰出大企業(yè)家一樣,薛廣森讀過幾年私塾?;蛟S正是這種點到為止的啟蒙教育,在讓他認識文字背后的大千世界后,沒像其他讀書人那樣走進四書五經的文字胡同,而是在略識記賬寫信后得以在更少的傳統(tǒng)文化束縛中走向一般讀書人不屑其實是不敢涉足的商界,并以讀書人與商人結合的特質去完成自我的人生理想,發(fā)揮出許多讀書人難以企及的實業(yè)貢獻,在當時為后來人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另類人生,更為后人提供了一個別具一格的人生軌跡。
出任大良最早的民營機械廠經理
十七歲隨堂兄來到香港英軍船塢做工的薛廣森,因有幾年詩書在肚,再加上沉穩(wěn)深思,很快就學得一手出類拔萃的技術,在香港掌握的這些世界上先進技術和耳濡目染的見識,讓他自覺地走出鄉(xiāng)間工匠井底之蛙的窠臼。得風氣之先的薛廣森隱隱覺得自己應該像香港的那些縱橫大洋、走南闖北的大商家那樣去經營人生。于是,學成歸來的薛廣森回到順德,在順德最早的民營機器廠順成隆工作。
1898年,他在大姐的資助下,以250兩白銀的股金加入當地大絲商、對他十分賞識的曾秋樵的順成隆絲廠并出任經理。
當時順德有絲廠一百多家,而順成隆瞧準這個商機,強勢突入,專營繅絲機以及零部件制作,這讓那些一直將待修機器往返搬運于廣州順德之間苦不堪言的商家交相稱善,再加上薛廣森重質守信,按時交貨,深得客戶好評,因而利潤可觀,名聲日隆。在順成隆埋頭工作積累了豐富經營和產業(yè)經驗后,與當時眾多順德出色商人一樣,薛廣森逐漸發(fā)現,久在人下難免跋前躓后,于是他在1905年自行招股,在樂從開設順棧機器廠,自任經理,因樂從絲商眾多,投資活躍,不久便在規(guī)模和資產上超越順成隆,顯露出不凡的后勁與實力。
試制出國內第一臺柴油機
與許多單純從事貿易買賣的順德商人不同,薛廣森其實是出色的機器制造專家和具有敏銳市場眼光的復合型人才。他對碾米機進行技術改進后,因性能優(yōu)佳而承接了大量業(yè)務,但當發(fā)現剛剛面世的柴油機具有深遠發(fā)展空間時,他就暫時放下米機開發(fā),馬上借停泊在珠江的英國輪船維修的機會,將其柴油機全部拆卸,探究機器構造,并繪成圖紙進行研究,反復改進。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終于在1915年試制出國內第一臺柴油機,并大批生產,獲得專利。當時的報紙就有過報道,稱協同和的柴油機性能良好,適宜用于淺水客輪。自此,柴油機成了該工廠的主產品之一。
中國第一臺柴油機
在一個從傳統(tǒng)手工技術到現代化大機器生產轉型的大時代,薛廣森試制的柴油機在讓他獲得大量訂單和豐厚資產的同時,更在中國產業(yè)技術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他在完成一名技術專家身份職責的同時,更讓這些源源不斷投入生產的技術成果帶來汩汩不絕的財富和漸漸隆升的聲譽,跳出了那些在書齋里獨自吟哦,自我欣賞的傳統(tǒng)文人路徑,以更澎湃的生命激情去擁抱更廣闊的碧空。不僅如此,他還兼營榨糖、榨油等行業(yè)機械制造,成為擁有一千多名員工且技術高精尖的先進企業(yè)。
舊址保存完整
文物考察專家在大沖口地區(qū)意外發(fā)現了建于1911年的“協同和機器廠”成片舊址,其車間、倉庫、廠主別墅等保存較為完整。據介紹,世人先前所知的情況僅限于“廣州柴油機廠是中國柴油機制造業(yè)歷史最悠久的企業(yè)之一,其前身便是‘協同和機器廠’,始建于1911年”,而新近發(fā)現令人意外:該機器廠舊址保存得相當完整,歷經一百多年風雨不變。
該車間建于1922年,使用時間竟然已經超過90年。據了解,該車間就是原協和同機器廠的生產車間,內部使用德國鋼筋搭建,屋頂則是木梁磚瓦,保存至今。經勘測,車間長34米,寬33.6米,高約10米;車間正門口呈圓拱形,拱形門上方刻有“1922”字樣。
“十大成”名滿華南
在薛廣森的時代,人們碾米都用人工。當時一個精壯勞動力,八小時只能碾谷200公斤或舂米150公斤。后來出現碾米機,即使是一套小型米磨,一晝夜就碾米1萬公斤。當時珠三角一帶的產糧區(qū)農民都盼望能出現碾米廠。
有見于此,薛廣森就從1910年起到1927年先后在順德、南海、中山、廣州等地合股集資經營了10間米機廠,這些廠家都以“成”字為號,合稱“十大成”米機廠。它們的名稱分別為“協昌成”、“協同成”、“公心成”、“協大成”、“德豐成”、“協和成”、“正心成”、“公德成”、“協天成”、“協德成”。
薛廣森十分關注原料的收購,每年早晚兩造稻谷收割前,他就在廣州召開專門會議,邀集各米機廠負責人以及各處供應采購商一起,討論本年市場走勢,制訂采購計劃和價格,要求有關人士分頭行事。不僅如此,薛廣森十分注重誠信。每天他都在店內掛一鏡框,上書:“秤磅司碼,買賣公平,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薄利多銷,微中取利”。如發(fā)現店員有不軌行為,就毫不留情地當場辭退,因而很多農民都遠道前來,購買米糧,米機廠因此日收入高達3000元。遇有自然災害或歉收時,他就到各處公開貯糧數目,打開谷倉讓有聲望的士紳參觀,再討論供應方式,從不提高糧價,深受民眾歡迎。薛廣森集資經營“十大成”米機廠,為當地老百姓帶來眾多方便,但他自奉甚儉,只是將利潤細加積累,再投資其他實業(yè),因此后來他還經營絲莊、銀莊、出入口莊、鹽步綿遠紙廠、東洲電筒廠等。
作為一名從龍江鄉(xiāng)間走向大城市的順德人,薛廣森除了具有順德人那種沉實敏銳,果干勤奮的共性外,更有當時大多順德人所不具備的那種涉獵西方文化的眼光與精神。
他長期潛心鉆研西方先進技術,還深入研究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等書籍,他不僅發(fā)明了柴油機、改進了碾米機,更將西方的經濟理論融入到古老的鄉(xiāng)村市場中并獲得可喜收獲,他的集股、利潤再投資等都顯然是深受《國富論》影響,這就理性地走出大多順德商人守成自足,不求進取,不懂得運用社會資源壯大自我的小農耕作傳統(tǒng)模式。因而,人們雖然將目光停留在他發(fā)明柴油機上,但是他其實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柴油機,而是成為一位初步具有世界西方技術見識和經濟頭腦的企業(yè)家,這就足以解釋為何他一直不斷開發(fā)新產品和相關產業(yè),且大多都具有超前意識的原因,而正是他的這種不斷自覺的自我超越和突破,才成就了他從默默無聞的鄉(xiāng)間小子漸漸成為廣東舉足輕重的商界巨子。